全班28個人參加高考,19個上了清華或北大,其中還誕生了北京市今年的高考文科狀元。這便是北京四中這一屆“人文實驗班”的驕人“戰(zhàn)績”。
班主任夏鵬介紹,“人文實驗班”是北京四中專為對人文社科類有著濃厚學習興趣的同學設立的,到今年已經(jīng)是第七屆了。歷史上,這個班出過三個文科狀元。
“學霸”輩出的人文實驗班,在文科學習方面到底有何“獨家秘笈”?
人文課程:名家大師“開小灶”
“人文實驗班”的生源主要是結(jié)合同學們的中考成績和高一入學時的摸底考試成績來進行篩選,高二文理分科時再進行一些調(diào)整,最終人數(shù)穩(wěn)定在30人左右。班主任夏鵬告訴記者,這個班是四中人文教育的一塊“試驗田”。
既然是“試驗田”,自然有著獨特的一套“耕種理念”。在課程設計上,“人文實驗班”在高一、高二每周享有兩節(jié)人文課程,由教學處請校內(nèi)外的名師來授課,其中有作家、學者、博物館資深研究員、大學教師等,講授內(nèi)容包括詩經(jīng)楚辭、先秦諸子、宋明理學、西方語言發(fā)展史、西方戲劇作品選讀等課程,涵蓋古今,跨越中西。
已順利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的繆舜對西方現(xiàn)代文學藝術(shù)有著濃厚的興趣,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有《宋明理學》、《天主教起源》、《地中海文化》等課程,他坦言,這些課程給他做了一個通識的普及。“當我在國內(nèi)外看到一些文化實景時,我所學的知識會和看到的展品產(chǎn)生共鳴,我知道它的背景和淵源,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樣貌”,繆舜覺得,人文課程的確能豐富知識,但它最大的價值在于給予同學們對于文化的敬意和熱愛。
對于即將步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實驗班的王安磊來說,這兩年的人文課程讓他觸摸到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,幫助他開拓視野、增長見識,培養(yǎng)愛好。“上人文課最關(guān)鍵的不是這節(jié)課你記下了什么,而是它會帶給你很大的一種震撼,讓你了解到還有那么多的知識你不知道,還有那么多的事情等待你去發(fā)現(xiàn)。”
“我們希望能與高考的方向相契合,又要高于高考的要求”,夏鵬表示,學校只是在某些領域領進門、點點題,具體的深入挖據(jù),還要靠學生課下的努力,“目的是希望能夠打開學生的視閾、思域,滿足他們的求知欲,去挖掘人類的思想寶藏”。
訪古游學:虔誠的“拜墳之旅”
高一、高二每學期一次的人文游學,也是“人文實驗班”的特色之一。
說起這項活動,班長王安磊很是興奮,“行萬里路是讀再多的書也替代不了的。”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二那年的江南之旅,當時因為安全因素,區(qū)教委禁止了遠途游學,是教學處于鴻雁老師的一再堅持、據(jù)理力爭才促成了他們順利成行。追尋先賢的足跡,他們在西子湖畔祭拜岳飛、張蒼水,在會稽山下尋訪王羲之、王陽明。“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先舉行祭拜禮,然后齊誦先哲們的文章,我記得在王陽明墓前讀的是《瘞旅文》”,王安磊說,正因如此,同學們總將游學戲稱為“拜墳之旅”。
“在華夏古老的土地上,在先人的墓前,與古人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交流,你會感到中華民族是有魂的”,考入北師大歷史系的林彥興這樣形容游學的體會。現(xiàn)在,他自己也養(yǎng)成了訪古游學的習慣,“尋找先人的足跡,感受中華文明的底蘊”成為了他獨特的樂趣與追求。
但“拜墳”可遠遠不是游學的全部任務。考入北京大學經(jīng)濟學院的團支書朱丹告訴記者,在活動的組織上,班里有著一整套完備的分工方案。“我們有行程策劃組、行前冊組、開營式組、導游組、攝影組、宣傳組、后勤安全組等等,每個同學都需要承擔一到兩份工作,讓整次游學完美地運轉(zhuǎn)起來。”
兩年中,他們游燕京、下江南、走西北,江南婉約的小橋流水、西北粗獷的戈壁沙漠,都為他們的高中生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在游學過程中,還要穿插老師的授課與同學的交流探討,往往都要進行到晚上九點以后。同時,同學們當晚還要在學校教學平臺上撰寫當天的游學日志,供大家相互啟發(fā)交流。
“游學不是旅游,而是一種行走中的學習”,夏鵬強調(diào),游是手段,學才是目的所在。
日常課間:談笑皆“鴻儒”
學業(yè)緊張的高中生涯,課間休息是每天難得放松的時刻。而“人文實驗班”的同學們放松的方式卻有點“別具一格”。
王安磊是在高二文理分班時進到“人文實驗班”的,然而,剛來的第一天,他就被班級課間的氛圍“震懾”了。“有幾個同學在聊魏晉南北朝,從皇帝到文人雅士,都是非常學術(shù)的問題,如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皇權(quán)與貴族權(quán)力的此消彼長等,還有一些政治熱點問題。”漸漸地,他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艱深的問題在這個班里居然能被聊的很深很廣,“像這樣的問題,在其他班級要么容易浮于淺表,要么根本就談不起來”。
而談起課間時光,班主任夏鵬笑稱:“那可比上課痛苦多了!”原來,同學們的下課時間也是老師們最為忙碌的答疑時間。“下課鈴一響,同學就會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辦公室來”,夏鵬告訴記者,同學們在提問方面使出的“洪荒之力”,使他感到“亞歷山大”,為了能鎮(zhèn)住這些“好奇寶寶”,看書學習也成了他工作之余最緊迫的任務。
在擔任過兩年班長的繆舜眼里,班上的同學大多有著清晰的未來規(guī)劃和鮮明的個性特點,且興趣多樣,涉獵廣泛,平時聚在一起,文學、歷史、藝術(shù)、時政,無所不談。“大家之間也會有不同觀點的碰撞,但更多的是各抒己見,氣氛比較輕松”,繆舜覺得,互相尊重個性差異,各自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是同學們的顯著特點。
不久之后,全班30名同學即將踏入不同的課堂,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。而對于他們來說,三年人文學習的經(jīng)歷,帶來的是一生的財富。
“在這個班的三年對我人格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,人文班教給我要有大情懷,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,林彥興說,他已經(jīng)決定將歷史教育作為畢生的事業(yè),“把更多歷史的真相傳遞給更多的人,將中華人文精神的火種傳遞下去”。
“社會是殘酷而充滿誘惑的,與學校不大一樣。我希望他們能做一個有能力的好人。‘好人’是指不同流合污,不要因為私欲的膨脹而傷害他人,給這個社會做減法;‘有能力’是指他們能夠?qū)@個世界有益,能夠給社會做加法。我覺得這就夠了。”班主任夏鵬對記者說道。